回首頁
No.01

愛哭又愛笑的男生-會編織的農夫黃瀚

抱著電話在主管面前大哭,幫兒子用鉤針織出背袋,這裡形容的不是職業女性,而是黃瀚,一個不折不扣、力拔山河的農夫。他相信情緒是人生存的本能、手藝是討生活的技能,所以做自己,做一個愛哭愛笑的男生。

站在自家客廳吧檯前,黃瀚將手中的水壺提起微傾,滿室瞬間就洋溢著通透咖啡香。使用來自部落山邊栽種的咖啡豆,素人出師的他自己研究出合適網烘焙度,研磨、沖泡,黃瀚樂於與預約來訪的客人分享電光咖啡之美。然而,這一切看似文藝的身影,其實只佔黃瀚人生的五分之一,他真正的身份,是個農夫。

「我大學念農業,因為高中畢業時就想當農夫了。」在東部,像是選擇外出唸書或工作幾年後回來的孩子,總被稱為返鄉青年。但黃瀚最初的離開就是為了要回來,因此當學成再次步入家鄉時,他沒有太多迷惘,而是積極地投入農業耕作。

一開始,他應用所學、自身推動種植有機稻米,而田間的各種勞務太太也入列幫忙。「拖著好幾十公斤的桶子、好幾十公尺長的水管,背在身上走在田裡幫農作物施行有機肥,走一趟總是汗流浹背、體力虛脫。」

田間工作繁重非常仰賴體能特質,因此長期以來都是以男性為主。但是當黃瀚與太太薰平忙到人仰馬翻之際,他思考的不是兩人怎麼分工、如何承擔所有工作,而是是否能找出更好更有效的方式。於是在務農第二年遇見農用無人機的新技術時,他立馬學習應用,這不僅讓原本需要三個工作人力的勞動規模,減輕到只要一個人操作,甚至讓時間都從2.5小時縮短至25分鐘。

「太太原本的專長是設計和行銷,讓她把時間運用在自家品牌《日初禾作》上,比到田裡來更有用。」果不其然,這個來自台東關山的小小品牌開始在不少平台闖出名聲。「就像在田裡的工作無論男女老少,其實就是看誰比較能做哪一種,然後分工。」「我自己也覺得無論是哪種工作,好像都是在看誰比較擅長,所以做了就知道。像我跟太太在家務上也是,誰做的比較好比較順手,就誰來做。」

黃瀚與太太育有兩子,他們陪伴孩子成長的方式就是盡量讓孩子們去體驗、從體驗中去選擇。家中的氣氛開放,就如同他所說夫婦各自以擅長的事物分工,而孩子就可以從父母的行為和專長裡去選擇喜好的事物。

「像是這個,這是我幫小兒子做的包包。」

黑底黃色織樣的束口袋,是黃瀚用鉤針親手編織出來。「這是我之前跟我阿嬤學的。」黃瀚的家鄉關山鎮電光部落,有七成人口是阿美族。因此身為阿美族的他在長大過程越了解自身文化,就越有認同。「我想要自己做腰帶,所以就跑去問阿嬤。」

「阿嬤很願意教我喔,因為雖然印象中大家都會說編織是女生的事,但現在也很少有女生在做了。」現代生活裡許多分工與刻板印象已經隨著時代改變,黃瀚在學習時並沒有明顯遇到反對聲音。更多時候,因為長輩渴望傳承技術,因此當人主動願意學習時,反而得到更多肯定。「而且阿美族的女性很強大,要掌管家裡一切、要會的技能很多。」

相較於漢文化的男尊女卑,在阿美族部落裡性別並不直接等同於地位,更多時候是掌握的技能表達出實質身份地位。「像是捕魚、生火,這些是阿美族男生都應該要擅長的技術。但總是有人做得比較不好呀。但在部落裡就會有擅長的人搶著做,大家也不會欺負不擅長的人。」黃瀚打趣到自己拋漁網的技術怎麼練都很差,反而學鉤針編織上手很快。「我念大學時期,有段時間台灣很流行束口袋。我就用跟阿嬤學的編織技術,做很多束口袋賣了當作零用錢。」

多一項技能,並不會多一份歧視,反而是給自己多一點選擇。黃瀚看待自己的人生,一直是用這種態度在面對。別人口中的話又不能幫你追求夢想,不如自己認真累積,決定一個目標就努力達到。

「我比較自我啦,沒在管別人想什麼。我爸叫我去考公務員、去考農會,不要種田,我就還是回來種。」有些反骨有些叛逆,他也才會在青年人口外流的趨勢下,跟從自己心中的聲音選擇回鄉生活。「我都沒在管別人講什麼,像是我因為操作農用無人機後來成為業務,是賺到不少錢但是操到爆肝,所以後來決定不繼續。」

如果以外人的觀點,恐怕又會評價他怎麼可以放棄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?但黃瀚知道如果一直聽從別人耳語,那就永遠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。「我還記得有一次豐年祭期間,正在和大家一起忙部落的事,參加慶典到一半卻忽然接到電話得去見客戶。百忙中我還穿著傳統族服,仍是趕過去了,卻被客戶狠狠地刁難和糟蹋。」

每個人心中都有珍視的價值,對黃瀚來說,那便是家鄉、是自己的文化,是全然歸根的參與,而不單單是工作與金錢。因此那個當下對方用惡劣態度相待時,讓犧牲自己與族人相聚時間出來跑業務的黃瀚,既憤怒又委屈,便在打電話給主管回報時哭了出來。

「這是什麼工作,怎麼會讓人做到這麼沒有尊嚴?」

三十幾歲的他,對著同為男性的主管大哭,事後回想黃瀚一點都不覺得不好意思。因為這些情緒正是來自他明白自己珍視的是什麼,因此無論是刻板印象或他人觀點,都不可能比這些更重要。「而且哭是人的本能呀!」現在身邊隨時圍繞著兩個小男孩,黃瀚用自己走過的路來為孩子展開寬廣大道。「我不會要求孩子在難過的時候不准哭,小時候的我很愛哭,是長大後才開始壓抑。」

原來在面對生活壓力時,黃瀚也曾經步入社會對男性的期待,在不能抒發情緒的情況下,他開始亂花錢以及暴飲暴食。然而,身體狀態卻越來越差,直到偶然發現適時哭一下,反而好很多。現在的他,因此更坦然率真,有時太快把情緒寫在臉上反而會被太太提醒。

「我知道社會上大家還是會覺得哭不太好,無論是刻板印象或什麼,所以很有可能小孩在家裡被允許表達情緒,在外面或學校又被教育要壓抑。」「我跟太太也有擔心過這樣的事,我們都跟小孩說要聽老師的,但如果老師跟爸媽講得不一樣時,孩子可能會認知錯亂。」育兒過程很多時刻都是邊摸索學習,邊找到和孩子的相處之道,甚至找到自己重新看見世界的角度。「我現在會跟小孩說,情緒是人的本能,你不能忘記這個本能,它存在就要用、要釋放出來。如果壓抑著,這樣會對身體不好。」與其跟孩子或老師解釋刻板印象或其他規範,不如回到最基礎的生理層面去談。「我和太太對小孩的教法,就是讓他們跟著我們學。待人處事的態度又不是限於男生或女生,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學習我和太太的不同優點。」

02. 鞷樂絲